Sp. Pl. 2:655. 1753.
一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直立、上升或外倾,自基部至上部均有分枝,下部密被短硬毛,上部无毛。基生叶为羽状复叶,密集呈莲座状;叶柄长1-5cm,与小叶片的两面均疏被短柔毛;小叶5-9(-11)片;小叶柄长2-3mm;侧生小叶卵形或近圆形,长3-6mm,宽4-5mm,基部楔形或略偏斜,边缘有2-3圆齿,顶端钝,顶生小叶圆肾形,长0.5-1cm,宽0.6-1.2cm;茎下部叶与基生叶相似;茎上部叶叶柄较短,其余均与茎下部叶相似。总状花序顶生;花序梗、花序轴、花梗和花萼均无毛;花梗直立,果期长0.3-0.6mm,与长角果均靠近花序轴;萼片长圆形,长1.5-2.5mm,宽0.5-0.7mm,边缘膜质;花瓣白色,匙形,长2.5-4mm,宽0.5-1mm,稀无花瓣;雄蕊4,(侧生的一对短雄蕊通常不存在),花丝长2-3mm,花药卵形,长0.3-0.5mm;子房有胚珠14-40颗。长角果条状圆柱形,长1.5-2.5cm,直径1-1.5mm,果瓣无毛,微呈念珠状;宿存花柱长0.5-0.6mm。种子褐色,有光泽,长圆形,长约1mm,宽0.6-0.7mm,上部有狭翅。花期:2-5月。果期:2-5月。
产地:南澳(邢福武11959,IBSC)、梧桐山、仙湖植物园(曾春晓等 0056)。生于山坡草地、旷野湿润草地,海拔50-200m。
分布: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西藏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和广西。土库曼斯坦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缅甸、泰国、越南、老挝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和欧洲。非洲、澳大利亚、南美洲和北美洲有归化。
用途:嫩茎和叶可食,入药有清热去湿之效。